聯系人:李養坤
手 機:13963727872
電 話:13963715833
電 郵:sdzdsc@126.com
Q Q:1586247999
地 址: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區石雕藝術城
石雕牌坊,又名石雕牌樓,古時稱綽楔。關于牌坊的起源,梁思成在《中國建
筑史》上是這樣記述的:“牌坊為明、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筑,蓋自漢代之闕,六朝之標,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形成者也。”就“坊”字而言,它起源于中國早期都市中的里坊制度,吳裕成在《中國門文化》里寫道:“曹操規劃建設鄴城,開始實行城坊之制。鄴城中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,路北為宮城、禁苑及貴族居住區。大道以南,縱橫交叉的道路狀如棋盤,被道路分隔成方形的居民區,稱為坊。坊有圍墻,開坊門以通出入。”因許多坊門都掛著寫有坊名的牌子,亦或有的坊門懸掛著旌表里弄賢能的匾額,“牌坊”的概念由此形成。
那么,石雕牌坊建筑何時出現的呢?梁思成認為:“宋元以前僅見烏頭門于文獻,而未見石雕牌樓遺例。今所謂牌樓者,實為明清特有之建筑型類。”烏頭門為欞星門的最早稱謂。古時認為靈星主稼穡,取祈年報功之義,故又稱天田星。漢高祖劉邦規定:祭天要先祭靈星。為此,各郡國縣立專祠祭拜靈星。北宋仁宗趙禎于祭天的“郊臺”設置“靈星門”,因門系木頭打造,門上裝有窗欞,為區別“靈星”,所以寫成“欞星門”。它的結構最接近于明清牌坊,是牌坊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產物,同時它也作為牌坊的一個分支保留下來。至于為旌表典型人物及模范事跡而專門建造一座牌坊的做法,當是明清時期的習俗。
關于朝廷建坊旌表的情節,清初褚人獲在他的《隋唐演義》第七十一
回中是這樣描述的:
卻說高宗荒淫過度,雙目眩暈。天后要他早早歸天,時刻伴著頑耍,朝中事務,俱是天后垂簾聽政。一日看本章內,禮部有題請建坊旌表貞烈一疏。天后不覺擊案嘆道:“奇哉!可見此等婦人之沽名釣譽,而禮官之循聲附會也。天下之大,四海之內,能真正貞烈者,代有幾人?設或有之,定是蠢然一物,不通無竅之人;不是為勢所逼,即為義所束。閨閣之中,事變百出,掩耳盜鈴,誰人守著。可笑這些
男子,總是以訛傳訛,把些銀錢,換一個牌坊,假裝自己的體面,與母何益?我如今請貞烈建坊的一概不準,卻出一詔,凡婦人年八十以上者,皆版授郡君賜宴于朝堂,難道此旨不好是前朝?”遂寫一道旨意于禮部頒諭天下,時這些公侯駙馬以及鄉紳婦女,聞了此旨,各自高興,寫了履歷年庚,遞進宮中。天后看了一遍,足有數百。天后揀那在京的年高者,點了三四十名。定于十六日到朝堂中赴宴。至日,席設于賓華殿,連自己母親榮國夫人亦預宴。時各勛戚大臣的家眷,
都打扮整齊而來。
獨有秦叔寶的母親寧氏,年已一百有五,與那張柬之的母親滕氏,年登九十有余,皆穿了舊朝服,來到殿中。各各朝見過,賜坐飲酒。天后道:“四方平靜,各家官兒,俱在家靜養,想精神愈覺健旺。”秦太夫人答道:“臣妾聞事君能致其身,臣子遭逢明圣之主,知遇之榮,不要說六尺之軀.朝廷豢養,即彼之寸心,亦不敢忘寵眷。”天后道:“令郎令孫,都是事君盡禮,豈不是太夫人訓誨之力?”張柬之的母親道:“秦太夫人壽容,竟如五六十歲的模樣,百歲坊是必娘娘敕建的了。”榮國夫人道:“但不知秦太夫人正誕在于何日,妾等好來舉觴。”秦母道:“這個不敢,賤誕是九月二十三日;況已過了。”酒過三巡,張母與秦母等,各起身叩謝天后。明日,秦叔寶父子暨張柬之輩,俱進朝面謝。天后又賜秦母建牌坊于里第,扁曰:"福壽雙高"。此一時決勝。后事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
從牌坊的演化過程中,我們不難看出,這段內容,實則在借用隋唐之名,講述明清之事。
本文版權:正點石雕(http://m.shoushenxie.net)
版權所有。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。